白玉蟾,号海琼子,是活跃于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道教南宗的实际创立者。作为海南历史上首位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名人,他不仅重塑了海南的文化地位,其思想与艺术成就更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资源,他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在相贯通。2025年7月9日,海南玉蟾宫,举行了自宋代白玉蟾传度之后,时隔数百年的又一次南宗传度大典。这次活动对于海南地域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多维价值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
海南玉蟾宫是道教南宗宗坛所在地,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广弘扬白玉蟾与南宗文化,践行白玉蟾的文化主张,本次举行的南宗传度大典,不仅在科仪节次安排上,遵循传统仪制,同时也将当代道教中国化与爱国主义教育始终贯穿其中,并请到专家学者专门为传度的度生进行传统文化与南宗哲学思想的专题讲座,在这些活动中,让大家体会到白玉蟾不仅是道教南宗的重要人物,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和活动对海南乃至全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地方发展的紧密联系。
海南在宋代被视为“南荒无文”之地,白玉蟾以超地域的文化创造力重塑了海南的文化坐标。首先为海南做出了具有创举意义的文学突破,其《织机诗》“山河大地作织机”以宇宙意象展现精神高度,被收录于《千家诗》流传700余年,成为海南文化首次获得全国性认可的实证。“家在琼崖万里遥”(《华阳吟》)则成为海南文化认同核心文本。第二、道教圣地建构,白玉蟾在南宗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一改之前师徒单传的模式,首开多人传度的先例,建立教团,为保存和传播南宗文化,做出了示范,白玉蟾晚年归隐海南省定安文笔峰创立南宗道场,其后传承不绝如缕,至陆文荣道长恢复玉蟾宫,一时大兴,本次举行南宗传度的所在地玉蟾宫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道教建筑群之一,被奉为“南宗宗坛”。这一跨越千年的空间实践使海南从地理边陲升格为道教文化圣地,使海岛之地升华为精神原乡,将地方经验转化为普世价值,玉蟾宫的这次传度活动,打破地域偏见,宣扬海南人文精神,成为文化自信的源泉。
陆文荣道长曾强调,挖掘白玉蟾文化是“推动中华文化复兴的道教义务”,通过这次传度活动,前来参加的度生都深刻领会到了南宗与白玉蟾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个人都将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复兴的“南宗义工”,服务“文化强国”与“一带一路”,将南宗文化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载体,促进南海民间外交,重构东南亚华人文化纽带。加强南宗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增强文化认同。玉蟾宫也成为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和“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另一方面,南宗“身国同治”思想将个人修炼与社会治理辩证统一。白玉蟾提出的“止止”理念,其“尊重自然节律”的生态智慧,可以被视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新发展理念的源头之一,徜徉在玉蟾宫,青山绿水,郁郁葱葱,无不在阐释这不言之教,这种哲学重构使道教宇宙观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其“天人同构”理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道教生态智慧全球传播计划”,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核心话语。
尤为可喜的是,这次参加传度的度生之中,不仅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这也是对白玉蟾思想中黎汉文化融合基因的一种传承:据《琼州府志》载,白玉蟾的雷法思想吸收了黎母山自然崇拜元素,这也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早期实践,本次传度活动呼应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当代叙事,通过宗教、艺术对话促进文化共同体构建,将南宗思想与艺术成为文化创新的基因库。
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海南道教协会会长陆文荣道长提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主张,这次传度活动中,也将南宗文化中“以生为乐”生命价值观包含在了活动的方方面面,将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相融合。白玉蟾提出“以生为乐”的生命观,强调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中实现身心和谐,这种思想与现代生活理念中对生活质量的重视相呼应,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与创新。
通过玉蟾宫这次的传度活动,南宗文化与白玉蟾思想再一次活化,将南宗文化和白玉蟾研究从“地方名人叙事”转向“中华文化符号生产”,使其成为展示中国文化连续性与创新性的经典案例。通过“经典重释—形式再造—思想融合”三阶路径,完成从南宗文化的历史资源到当代中国文化符号的转化。同时通过载体创新、价值重构、战略对接(文化强国、一带一路),成为连通过去与当下的文化基因。其传承不仅体现南宗文化的独特性与适应性,更在全球化语境中彰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对话智慧。
正如玉蟾宫楹联所示:“道贯三才,心通万化”,本次南宗传度大典所体现出的跨越时空的生命力,正是中华文化在坚守本源中开拓创新的缩影。唯有通过传统传承、学术体系阐释与重构、再加入宗教本土化的文化赋能,才能将南宗文化转化为文化自信的活水源泉,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历史注脚,南宗思想也方能够参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支点之一,作为中华文明对“现代性危机”的东方回应。
(本文作者:福建师范大学杨小霞副教授,周晶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