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音文化 道音文化
  • 首页
  • 道教热点
  • 专题活动
  • 宗教政策
  • 道医养生
  • 道学经典
  • 道教书画
  • 道教人物
  • 道教仪范
  • 道教图片
  • 道教文化
  • 道教音乐
  • 站内动态
  •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返回旧版
首页 道教文化 道教杂谈 邱清辉道长:漫淡道教经典诠释

邱清辉道长:漫淡道教经典诠释

牝青 1天前

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一直在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潮。人们期待复兴传统文化的愿望日益强烈。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理应带头去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价值、利民生的思想资源,对教理教义做出符合时代发展的解释。要承担这样的历史使命,不能不研究、诠释道教的经典。

经典是宗教信仰的核心载体,是构建宗教义理的依据,在宗教的发展和延续中发挥着无以替代的作用。道教尤其重视经典,认为在苍颉造字之前天上就有妙气布成的经文。《道教本始部》云:“道家经诰,起自三元,从本降迹,成于五德,以三就五,乃成八会,其八会之字,妙气所成……盖是自然天书,非关苍颉所作。”因为三宝君说了三十六部尊经,使之传布人间,于是才出现了以“道”为最高信仰的道教。道无经不传,经无师不明,在后来的皈依仪式中,经典被尊为第二宝。可以说经典是道教义理的根源。

经典本身不可能成为经典,只有让读经的人把它当作“经典”来对待,才能称作“经典”。道教经典皆为神仙宣法之言,不同于凡人创作的典籍,其中的意思凡人难以明白,所以在道教史上有很多祖师通过诠释经典进行布道。比如汉代的河上公、张道陵、晋代的葛洪、南朝的陆修静等祖师皆通过诠释经典弘扬道法。并且,他们都诠释过同一部经典——《道德经》。可见《道德经》在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诠释,否则就难以发挥弘道传教的功效。然而,我们对经典的诠释不仅需要注重其宗教意义,更需要注重它的社会意义、为民造富。

我们诠释经典应当服务于道教义理的研究。我们研究道教义理应当服务于社会信众和道教自身的发展,尽力发掘经典中有助提升当今的社会文化、维护当今宗教生活的积极因素。当今社会科技、信息迅猛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舒适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社交媒体的发达很容易使人将自己的生活与他人做比较。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容易使人因未来的不确定而迷茫。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使人的经济压力相应增大。家长对孩子教育投入的加大伴随着孩子抑郁数量的增长。许多社会问题逼着人们变成道教的信众,前来道观求助。面对当今文化素质普遍较高的信众的困惑与问题,我们应当从经典中寻找答案。诠释经典也是道教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宗教组织和团体的发展盛衰情况主要体现在其队伍规模的大小。目前,道教界的年轻道友本来就不多,却还有年轻道友半途弃道的事情发生,究其原因,与道教经典的诠释不无关系。如果我们不能为信众排忧解难,让信众扫兴、带着失望而归,如果我们不能带领年轻道友突破人生的难关、走完修道的人生,肯定不是我们祖师愿意看到的。

“经之为经,乃前圣之心宗”,经文里面隐含着祖师们的修道心法和济世之方,我们应当精研细读,从经文中寻找应对现实问题的答案。由于道教经典皆为神仙宣道之言,是道教神圣性的内核支撑,所以我们对经典的诠释首先要立足信仰。自十九大之后,全国很多公共场所张挂着“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标语。很多专家为之解说:国家强盛离不开国民精神的支撑,民族的进步有赖于全社会文明的成长;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我们道教徒更应该做出表率,时刻不能忘记自己的信仰。道教最基本的信仰是“修道成仙”。然而对“道”和“神仙”的定义,道与神仙的关系,神仙的共同特征,为什么会有品位不同和地域不同的神仙的原因,一直没有简明通俗的统一说法。《太平经》云:“天之照人,与镜无异。”我们若在诠释经典时紧紧围绕修道成仙的基本信仰,时刻不忘神仙的眼睛在盯着自己,用赤诚的心去参悟神圣的经典,或许就能获得无形世界中的能量,出现信仰引领学术的功效。

早在二十世纪,学术界就将诠释经典当作一个专门的学科,称作诠释学。这门学科是西方的产物,但诠释活动中国古已有之,所以中国学术界对这门学科本身的译名、还有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经典的诠释实践是否等同于作为一门学科的诠释学,尚未达成统一,一直在探索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学术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中国的经典诠释,一直在试图创立中国独立自主的诠释学体系。外界社会一般认为道教徒是超越世俗的,所以我们在借鉴学术规范的同时也应当呈现出自己独特的体系风格。因为我们的经典皆属神仙的开示和祖师的心语,在我们诠释经典前又应当树立服务社会的目的,所以我们诠释经典就如同做外文翻译——一身共事二主,在忠实读者的同时又必须忠实经典原文,只能对经文书面意思做具体的诠释与解说。道教经典在传世之初就不好懂,加之时代久远,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言文不再是官方语言,经典的现代传播又有了语言障碍,没有通俗的诠释我们的经典就不会产生社会价值,但是,若我们在诠释时不忠实原文,对原文随意篡改或选择性的断章取义,既是对自己信仰的亵渎又是对信众和读者的不忠。道教经典皆属神仙之言,我们诠释、解读就是代神宣法,应当忠实原文,依经穷理,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对原文进行逐字的解说,使神仙之言深入百姓之心,那样使形上的思想落实到形下的现实关怀,自然也会获得学界的认同。

对道教经典的诠释属研究经典的一种方法,研究是不能脱离实践的,对道教经典的诠释也不能脱离实修,否则就无异于没游过水的人讲授游泳方法。众所周知,道教是讲究实修的宗教,只有通过身体力行的实修才能深化对经典的理解。目前对道教经典的诠释基本停留在学术层面。纯学术研究只能通过逻辑推演和文献分析去构建理论体系,会受限于个人认知的框架,难以突破理论层面的局限,对于超出自身境界的义理只能以凡度圣,完全依赖“文献的佐证”“历史的考证”。如是诠释经典难达经典之本义。比如说对《道德经》的诠释,很多学者觉得第四十五章中“躁胜寒,静胜热”之语的前后观点相矛盾,致使有些人只能含糊诠释,有些人只好直译不释,有些人就用郭店本中“燥胜凔,清胜热”之句去证明作者是根据人在寒暑不同季节中对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的感受和需求而悟出“清静为天下正”的道理的。其实汉代河上公的诠释已经很好懂了:“极则热,热者生之源也。”不过只有练过静坐或站桩的人才知道——静极是可以抗寒的,此语就是对前面“大巧若拙”的补充说明。还有第六十七章中“不敢为天下先”之语也被学者们诠释为: 谦让,不肆妄为,不抢第一等大名,或者直接用经中“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来证实“不争先”的正确。其实只要练过太极拳的人就知道这里蕴含着“后发制人”的道理,其“敢”字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第八十一章中“天之道利而不害”之语,多数人解释为: 天道利万物而不害万物。有些学者发现这种解释与体现天道的自然现象不相符,就采用模糊解释法,说天道利物而无害。其实只要体验过修道的人就会知道,天道是无心的,所谓的利与害都是人的分别心造出来的,只有跳出利与害的束缚才能与天道相符,经文的完整句子应为:“天之道,利万物而不害自己;圣人之道,尽力为而不争结果。”因为人若能尽自己的能力去“勤而行之”“周行不殆”,并且保持“为而不争”的心态,其“不争之德”自然就会“配天”,与天道融为一体,就会像天地一样“长生”而“身存”,就会“处前而民不害”,就会像天道一样利益万物却不妨害自身的运行。无庸赘述,我们诠释经典应当践行实修,脱离实修就难以验证经典里的修道之法和济世之方,服务社会就很难产生实效,我们的经典就会变成可有可无的史料。

道教自古就倡导与时俱进的思想,与时俱进当然不是放弃修道成仙的基本信仰,而是在保持基本信仰不变的情况下,尽力使传统义理与当代生活相融合,尽力体现道教徒积极为当代社会做贡献的时代精神。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在全国上下都在倡导恢复中华传统文化的今天,要想使道教继续发挥她的优良传统和社会功效,我们不得不在道教经典中挖掘其独特价值,使之与当今社会互补发展。道教是一个讲究实修的宗教,只有在实修中研究,在研究中实修,才能明悟经典的本义,才能对经典做出符合时代需求的诠释,才能与时俱进、构建符合新时代的道教义理体系。

(邱清辉道长供稿,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3
牝青
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书。

猜你喜欢

  • 修道要从心上学,炼心养性学是一切修炼的基础
  • 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修的是万物圆融的理想境界
  • 《南京照相馆》:在沉默中静默地呐喊
  • 龙门回望:丘处机的抉择与千年回响
  • 海南定安文笔峰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推荐阅读

上海白云观慈爱功德会开展“端午送安康”系列活动
3月前
讣告
2月前
上海市道教协会举行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
2周前
中国道教协会举办专题讲座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
2月前
北京市道教协会举办2025年玄门讲经交流会
4周前
Copyright © 2009-2025 道音文化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浙(2022)0000881 浙公网安备33032402002320号 浙ICP备19052630号
友情链接: 国家宗教事务局 中国道教协会 北京市道教协会 陕西省道教协会 湖南省道教协会 江苏省道教协会 福建省道教协会 上海城隍庙 天然道观 邵阳玉清宫 西安八仙宫
  • 首页
  • 道教热点
  • 专题活动
  • 宗教政策
  • 道医养生
  • 道学经典
  • 道教书画
  • 道教人物
  • 道教仪范
  • 道教图片
  • 道教文化
  • 道教音乐
  • 站内动态
  •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返回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