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音文化 道音文化
  • 首页
  • 道教热点
  • 专题活动
  • 宗教政策
  • 道医养生
  • 道学经典
  • 道教书画
  • 道教人物
  • 道教仪范
  • 道教图片
  • 道教文化
  • 道教音乐
  • 站内动态
  •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返回旧版
首页 道教文化 道教杂谈 海南定安文笔峰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海南定安文笔峰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牝青 12小时前

海南定安文笔峰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道音文化

海南定安有座奇峰,远望如一支饱蘸南海云涛的巨笔,直指青天,人称“文笔峰”。这名字听着就带着书香墨韵,可你知道吗,它并非天生就叫“文笔”。这峰的名字啊,像一段被时光精心打磨的传奇,藏着几番变迁的秘密,那它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最初它并无雅号,当地百姓看它峰顶尖削陡峭,便直呼“尖岭”。这名字朴素得像块山石,却也形象地道出了它的模样。灰黑的岩峰拔地而起,脚下赤色丹霞铺展如巨砚,远远望去,活脱脱就是一支搁在砚台边等待挥毫的毛笔,为后来的“文笔”埋下了伏笔。

其实,它第一次有“官方身份”,和唐代一场奇遇、一位将军分不开。唐代人刘恂写的《岭表录异》里明确写着:“琼州尖岭有块巨石,形状像盘古坐在蟾蜍上。咸通年间,行军司马李师望路过这儿,看见山巅升起奇特的云气,还化成玉蟾的光影绕着山峰转了三圈,他就让人在石头上刻字记了下来。”

后来的《正德琼台志》引用唐代档案补充说:李师望觉得这地方符合“天地脐眼”的古老说法,就把这事报告给了朝廷。唐懿宗正担心南疆安稳,看了报告特别高兴,给这山赐名“李家岭”,还划了周围三十里当皇家禁苑,派军吏看守。清代康熙年间的《琼州府志》里也写得明白:“皇家禁苑一设,山下慢慢有了聚居的地方,一个叫仙沟,一个叫居丁,都是看守禁苑的人住的。”

海南定安文笔峰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道音文化

后来,真正为它换上“文笔”这身文化新装的,是一位心怀文脉的明代儒生陈英。《万历琼州府志》和《定安县志》都记下了这位改变者的故事。陈英在岭下书院读书,总觉得“李家岭”这名缺了点什么——它护了疆土平安,却没让琼州的文风真正兴盛起来。清明登山时,他在盘古蟾石旁的荒草里,扒拉出一块风雨侵蚀的残碑,上面只剩下“尖岭文光射斗牛”七个苍劲大字,像是唐代文人的手笔。摩挲着碑文,山风过林如诵书声,陈英心有所感,豁然开朗:这峰本是天地造化的一支巨笔,怎能困在“李家”二字里?他翻遍地方志,见这峰在城乡东南,正合堪舆书上“文笔峰在巽位,主文运”的说法;又听老人讲“挑土仙翁”的传说——上古有仙翁挑着两担仙土路过,累了把担子放定安,一担成了这峰,一担成了旧州山,仙翁说“这土能养读书人”;还有“娘子房”的故事,七仙女曾在这岩洞歇脚,留下石床,后人说“仙女眠过的地方,文风自会盛”。残碑的“文光”、堪舆的方位、民间的期许,在陈英心中汇聚成坚定的信念:此峰当归“文笔”!他连夜写下《请改李家岭为文笔峰疏》,《定安县志》录下了他恳切的理由:“岭名‘李’,止言皇权之至;峰称‘文笔’,方显文脉所钟。琼州常被视作‘蛮荒’,若名‘文笔’,可励学子向学,兴一方斯文,此非一族之荣,乃全岛之福!” 当时朝廷正倡“兴文教”,礼部官员见陈英引证有力,说得在理——李唐早亡,“李家岭”的皇权味淡了,“文笔峰”既合山形如笔,又应崇文国策,便奏准更名。从此,“李家岭”正式成了载入史册的“文笔峰”。

名字一改,仿佛真为这方水土注入了文魂。《定安县志》卷七“艺文”明确记载:“文笔峰名定,琼南书院渐多,科举起家者岁增。”更名第二年,定安便出了第一位举人莫魁文。往后百年,琼州文风大盛,据《琼台志》卷二十四“选举”统计,此间共走出12位进士、93位举人。

清代《定安县续志》“舆地”中留有写道:“文笔峰下有泉,色清冽,士人多取以研墨,称‘墨泉’”,传为学子苦读时汲水之处。“南包公”海瑞少年时,常随父亲到峰下那眼清冽的“墨泉”打水研墨。

官至礼部尚书的定安人王弘诲,家在离峰仅十里的龙梅村,《明史》卷二百一十八有其传,载明他“少颖悟,登文笔峰苦读”,后来在其主编的《琼台志》序言中更深情写下:“文笔峰者,琼之文眼也。”

明正德十六年,《定安县志》卷三“建置”还记了件趣事:定安新南门城楼刚盖好即被风吹倒,总督府副使胡训勘验后,在《修定安城记》中直言“城楼未对文笔峰,文气不聚”,遂下令重建并增建“文明楼”正对峰尖。说来也巧,据《琼州府志》卷十五“选举”载,次年春闱琼州中举者较往年翻倍,百姓便传“文笔峰的文光,顺着文明楼照进了书院”。自此,文笔峰稳坐琼州“文脉标”之位。

文人登峰必题诗,清代探花张岳崧在《文笔峰赋》中所咏“一峰如笔蘸星河,写出琼崖万卷歌”等名句,至今仍刻于峰侧“文光壁”上。山下书院林立,《定安县志》(道光版)卷四“学校”载“入学先登文笔峰”为当地学童启蒙礼俗,墨泉、盘古蟾石也因此成了学子们触摸文脉、汲取力量的象征。

海南定安文笔峰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道音文化

时光流转到今天,文笔峰已是国家4A级景区,更是海南人心中割舍不掉的文化根。山还是那座山,盘古蟾石沐着晨光,唐代禁苑的墙基化作了林间石径,陈英发现残碑处立起了刻满历代诗文的“文光壁”。山间错落有致的殿宇楼阁,钟磬清音悠扬,常和山下书院的读书声应和。墨泉边,总有人拿着罐子接水,老人们念叨:“这泉水里啊,泡着几百年的书香气。”

作为文笔峰当代重要的文化守护者与建设者,海南省道教协会会长陆文荣道长对此深有感触。他曾动情地表示:“文笔峰承载的,是海南千年不辍的文脉精魂。我们投资建设,绝非仅为造一处景观,更是要为这方水土的‘文眼’拂去尘埃,搭建一个让历史文脉与时代精神对话的平台,让‘文笔’的墨香,滋养更多后来人。”这番话,道出了保护与传承的初心。

每年高考前后,峰顶的文化遗迹间总能看到海南学子们的身影。他们循着先辈的足迹登高望远,在峰顶开阔处静静伫立,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文气。许多人会把写着“前程似锦”心愿的红丝带系上老榕树低垂的枝桠,以此寄托对知识的向往和对先贤的敬意,这更像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和精神激励的象征。有人会轻轻抚摸盘古蟾石,心中默念要像海瑞、王弘诲那样勤学苦读,涵养风骨;也有金榜题名的学子带着录取通知书回来,站在“文光壁”前,指着那些先贤的诗文对学弟学妹说:“看,当年他们就是在这峰下,心怀壮志,读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所以啊,若问海南定安文笔峰的名字是怎么来的?这故事得慢慢讲:它原来是百姓口中的“尖岭”,后来成了帝王册封的“李家岭”,最终在一位书生的执着与一方水土对文运的渴求中,化作了这支书写琼州千年斯文的“文笔”。山风吹过林梢,沙沙作响,像翻动着一部厚重的书,那流淌千年的文脉,正随着新一代登峰者的脚步,继续写下崭新的篇章。

——海南文笔峰盘古文化旅游区办公室

海南定安文笔峰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道音文化

(甘泉子供稿) 

2
牝青
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书。

猜你喜欢

  • 传承文化、发扬传统——海南玉蟾宫首届南宗传度之文化意义探究
  • 为家、为国亦为万民,修行终归于道隐无名
  • 胡文成:“道教天师”孙恩——东晋门阀掘墓人、中国海盗始祖
  • 孙敏财道长:守正创新育人才 固本培元兴道业
  • 天气很热,修行很静,道人们的夏天怎么过?

推荐阅读

南昌市道教协会召开2025年玄门讲经活动暨三届三十三次会长办公(扩大)会议
1月前
衢州市道教协会第二次会员大会顺利召开
2月前
温州市道教协会举行第八届玄门讲经(走进鹿城)暨鹿城区道教协会夏季学习会活动
1月前
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宗局局长张纲一行赴南京市道协调研‌
3月前
“2025成都国际古琴艺术周”专场古琴音乐会在青羊宫成功举行
2月前
Copyright © 2009-2025 道音文化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浙(2022)0000881 浙公网安备33032402002320号 浙ICP备19052630号
友情链接: 国家宗教事务局 中国道教协会 北京市道教协会 陕西省道教协会 湖南省道教协会 江苏省道教协会 福建省道教协会 上海城隍庙 天然道观 邵阳玉清宫 西安八仙宫
  • 首页
  • 道教热点
  • 专题活动
  • 宗教政策
  • 道医养生
  • 道学经典
  • 道教书画
  • 道教人物
  • 道教仪范
  • 道教图片
  • 道教文化
  • 道教音乐
  • 站内动态
  •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返回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