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研究319
从“理论实体”到“多元通和” ——宗教中国化的话语主体性研究
摘要
本文系统阐释宗教中国化的话语主体性建构路径,核心在于厘清宗教学与宗教的本质分野:前者是以实证方法研究宗教现象的独立学科,后者是依赖仪式实践的信仰体系。论文以佛学(思想体系)与佛教(崇拜实践)为典
...
宗教和顺文化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基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智慧融合的视角
摘要
本文立足全球宗教治理困境,系统阐释中国宗教和顺文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智慧。研究揭示其核心在于构建“多元通和”的互洽性机制:通过厘清宗教学(理性研究)与宗教(信仰实践)的辩证分野(如佛学思辨与佛教仪
...
宫观在新时代道教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道教中国化路径探究
摘要
本文聚焦新时代背景下道教的发展,深入探讨宫观在道教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实现道教中国化的目标与路径。通过剖析道教中国化的内涵,阐述宫观在推动道教文化发展中的独特地位,从多维度提出实现道教中
...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持续推进宗教中国化进程
引言
在2015年5月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在2016年4月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指出:“积极
...
古人艺术世界里的仙山
古人艺术世界里的仙明代文伯仁的《方壶图》(局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古人眼中,似乎高山、名山都曾是神仙的居处。为何如此?据民俗学家解释,这种认为天神居住在大山顶端的思维,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
...
泉州,“世界宗教博物馆”背后的文化密码
泉州鲤城区天后宫。新华社发
2021年7月25日,我国世界遗产提名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顺利通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评审,成为我国第56处世界遗
...
试析《玄教大公案》的性命双修思想
道教修炼讲究形神兼养、性命双修[1]。性命双修是道教内丹的根本学说,也是内丹实践的基本原则,其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对“道”与“德”关系问题的阐释,其中
...
道教宫观要回应时代变迁
道教宫观是道教活动场所的总称,既是道教供奉神灵、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也是道教徒传道、修行以及生活之所,同时还是展示和传播道教文化的平台。作为道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物化形式,道教宫观始终承载着道教在不
...
《民法典》的颁布实施与宗教法治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现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
...
我国的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已经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与宗教文化有关的项目有144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门类。当这些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