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音文化 道音文化
  • 首页
  • 道教热点
  • 专题活动
  • 宗教政策
  • 道医养生
  • 道学经典
  • 道教书画
  • 道教人物
  • 道教仪范
  • 道教图片
  • 道教文化
  • 道教音乐
  • 站内动态
  •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返回旧版
首页 道医养生 从阴阳二十五度论中医阴阳睡梦学说

从阴阳二十五度论中医阴阳睡梦学说

道音文化 15年前

    从医学经典理论阴阳二十五度论证阴阳睡梦学说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阴阳睡梦———天人昼夜之道(睡眠醒觉与阴阳出入, 阳寤阴寐与昼夜交替, 阴阳睡眠与心神动静, 阴阳承抱与协和睡眠) ;卫气循行———阴阳二十五度之说(营卫气昼夜循行的道路, 卫行循行阴阳各二十五度, 阳跷阴跷与循行异常) ; 阴阳水火既济———睡梦失常调理之长(不寐的个体阴阳偏颇, 失眠的阴阳心理调节, 经方调节失眠的范例) 。

中医对睡眠与梦这类基本生命现象的认识本于阴阳学说, 延伸到营卫、经络、气血、五行、水火等说, 基于医学经典《内经》阴阳说, 二千多年来的发展中, 形成相当丰富的内容及一定的体系。在当今中医科学及其中医心理学 发展中, 我们提其升昼夜阴阳循行二十五度的经典论中, 系统论述阴阳睡梦之理, 并明确地将其概括为“阴阳睡梦学说”, 我们以经典中医精神说论证阴阳

   睡梦学说的理论基础如下。 1 阴阳睡梦———天人昼夜之道阴阳睡梦之理, 医经《内经》有若干专篇、专题、专节的论述,是阴阳睡梦学说的大本营, 唐代王冰《黄帝内经素问》 、明代马元台《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张景岳的《类经》 、清代张隐庵的《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等都通过注释发展之。吴瑭别有会心地深刻体会, 作出了阴阳寤寐图 ( 《温病条辨·下焦篇》)  。并引入仲景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治疗不寐证进行示范。
   睡眠醒觉与阴阳出入阴阳是天地、人生之大道, “天有阴阳, 地亦有阴阳” ( 《素问·天元纪大论》) , “人生有形, 不离阴阳” ( 《素问·宝命全角》) , 作为人生睡眠 (阴) 与醒觉(阳) 的交替循环, 是人的生命活动中最显著的最典型阴阳节律之一。吴瑭《温病条辨·下焦篇》“阳入于阴则寐, 阳出于阴则寤”, 说明了寐寤阴阳出入的机理。睡眠约占人生1 /3的时间, 与身心健康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睡眠与觉醒为阴阳变化的入与出、静与动、息与作等的两种机能状态, 是阴阳二者对立又统一, 交替进行, 这样人们就有作有息, 有劳有逸, 有张有弛, “一阴一阳谓之道”, 一昼一夜作之眠, 以维持正常个体基本的生命活动。人体睡眠与觉醒的出入交替的规律, 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天地阴阳消长规律的结果, 基于天地自然阴阳的大环境中而产生的[ 10 ]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 “平旦至日中, 天之阳, 阳中之阳也; 日中至黄昏, 天之阳, 阳中之阴也; 合夜至鸡鸣, 天之阴, 阴中之阴也; 鸡鸣至平旦, 天之阴, 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天地自然界白天阳长阴消, 晚上阴长阳消, 因此人体白天阳气盛, 夜晚阴气盛, 人体睡眠醒觉的阴阳出入交替的规律与之同步发展。
     阳寤阴寐与昼夜交替阴阳睡梦学说, 强调醒寤与睡寐应协调于白昼与夜晚的阴阳气变化, 而显露与潜藏。人体的寤寐交替是阴阳出入的过程, 阳主动, 阴主静, 白天阳气出于表, 阳盛阴衰; 夜间阳气入于里, 阴盛阳衰, 因此白天觉醒而兴作, 夜晚睡眠而休息。正如《灵枢·口问》所说: “阳气尽, 阴气盛, 则目暝; 阴气尽而阳气盛, 则寤矣。”就是说清晨阳出于阴, 则为觉醒状态, 而夜晚阳入阴则为睡眠状态。《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平旦人气生, 日中而阳气隆, 日西而阳气已虚, 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 无扰筋骨, 无见雾露。”人们昼作夜息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 充分利用白天充足的阳光和温暖的气候进行各种活动; 避免了夜晚阴冷的气候和雾露之邪侵害人体, 利用夜晚黑暗和沉寂作为睡眠所需要的条件。阴阳睡眠与心神动静睡眠不仅是个生理过程, 而且也是个心理过程, 睡眠和觉醒均受到心神的主宰, 神安则寐, 神动则寤, 正如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所说: “寐本于阴, 神其主也”, 一方面神受阴阳出入的影响, 当阳气入于里则神安而入睡, 阳气出于表则神动而苏醒; 另一方面神又能控制和影响阴阳出入, 营卫运行, 当人由于某种需要, 可以抑制睡意而连续数日不寐, 正是“神动则寤”, 阳气得出的道理。人们通过气功锻炼方式, 使意念内守, 调整气血和阴阳运行, 从而达到治疗睡眠异常的目的, 也是调理阴阳一个例证。
    阴阳承抱与协和睡眠 “阴偏阳偏谓之疾”, 睡眠过程中的阴偏、阳偏, 阴盛、阳盛, 阴虚、阳虚, 凡阴阳不和则可产生睡眠障碍, 亦可表现为梦, 甚则为恶梦, 影响心身健康。故《灵枢·淫邪发梦篇》说: “阴气盛, 则梦涉大水而恐惧, 则梦大火而燔焫; 阴阳俱盛, 则梦相杀。”中医对失眠、多寐、过梦、恶梦治疗也基于此理调节阴阳。如用朱砂重镇安眠, 张锡纯认为朱砂之质, 为“阳抱阳, 阴承阳” ( 《医学衷中参西录》) , 能使阴阳调和而成寐。对少阴病, 心中烦, 不得卧, 仲景立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以泻南补北, 滋阴和阳而安眠。同样, 坎离互根汤、交泰丸、定心汤、定志丸等治疗梦寐疾病的方剂, 都宗阴阳之理, 动静之用, 心神为主。 营卫气循行———阴阳二十五度之说 211 营卫气昼夜循行营卫之气是睡眠交替的物质基础, 卫为阳, 营属阴。在这个睡眠过程, “卫气昼日行于阳, 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 夜者卧; 阳者主上, 阴者主下” ( 《灵枢·口问篇》) 。当黄昏阳气渐尽, 而阴气渐盛, 卫气入里则合目而瞑; 相反, 当清晨阴气渐衰, 而阳气渐盛, 卫气由里出表, 则开目为醒寤。就是说随着昼夜的阴阳消长变化, 卫气也随着这种阴阳消长变化, 而潜藏出入, 形成寐、寤交替的过程。卫气属阳, 营为阴血, 气率血而行, 即是卫气率营血而行。营血为“人身阴阳交感之道, 分则为二, 合则为一” ( 《类经》) 。卫气营气昼夜循行的路线:

#p#副标题#e#

   昼日为阳, 阴尽阳生, 卫阳出于目, 循经络而行, 最后至足少阴肾经, 夜通过照海穴渐入于阴而为睡眠, 夜中依次按肾、心、肺、肝、脾的循行。次日平旦卫阳出于目而苏醒, 就这样无端不停的循环着。营卫行循行阴阳各二十五度营卫昼夜周期性循行有一定“度”, “营在脉中, 卫在脉外, 营周不休, 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 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 行于阳二十五度, 分为昼夜, 故气至阳而起, 至阴而止, 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 夜半而阴陇为重阴, 故太阴主内, 太阳主外, 各行二十五度, 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 夜半而为阴衰, 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 日西而阳衰, 日入阳尽, 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 万民皆卧, 命曰合阴, 平旦阴尽而阳受气, 如是无已, 与天地同纪” ( 《灵枢·营卫生会篇》) 。人通过营卫之气于昼夜各阴阳二十五度循行, 与“天地同纪”, 可称为阴阳睡梦学说的一个睡眠的经典假说。由于营卫之气的周期性运行是人体阴阳出入的物质基础。卫气属阳主表, 营气属阴主里, 卫行脉外, 营行脉中, 一日一夜五十度而周于身, 二者阴阳相贯, 如环无端。其中卫气运行与睡眠关系最密切, 它昼行于阳二十五度, 夜行于阴二十五度, 卫气出于表则寤, 卫气入于里则寐。
   阳跷阴跷与循行异常优质的睡眠是阴阳协调, 营卫循行顺畅, 阴跷阳跷各守其职。由于“阴跷阳跷, 阴阳相交, 阳入阴, 阴出阳, 交于目锐眦”, 相反则可见阴阳失常, 形成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中又以失眠多见, 失眠总的病机是阳盛阴亏, 夜属阴当眠当卧, 阳强不入于阴, 阴亏则难以潜阳, 故不能成寐。《灵枢·大惑论》说: “卫气不得入于阴, 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 阳气满则阳跷盛, 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 故目不瞑矣。”卫气不得入于阴分, 经常留在阳分运动, 因而就会使在外(阳分) 的阳气充满。在外的阳气满溢, 则阳跷脉气偏盛。卫气既不得入于阴分, 则外有余而内不足, 形成了阴气虚, 故不能闭目入睡。失眠不能入睡, 反复辗转, 或睡而不实, 时醒时睡, 似睡非睡。
   阴阳水火既济———睡梦失常调理之长基于阴阳睡梦学说, 对睡梦失常的调理原理有: 阴阳协和, 水火既济, 坎离互根, 形成中医调理睡梦失常之长, 具有广泛的临床实用性。如失眠, 多梦, 嗜睡, 夜啼等方面调理, 在心理健康、睡眠卫生、过梦自调等方面也有广泛用途, 下仅举 3个范例说明。
    不寐的个体阴阳偏颇根据阴阳睡梦学说理论, 人的睡眠异常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 营卫循行不畅, 或失其常道。《灵枢·营卫生会篇》在谈至壮年与老年睡眠不同的现象时说: “壮者之气血盛, 其肌肉滑, 气道通, 营卫之行, 不失其常, 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 其肌肉枯, 气道涩, 五脏之气相搏, 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 故昼不精, 夜不瞑。”这里指出老年人睡眠少的原因是阴不转阳, 营气衰少而卫气攻伐, 失其常度所产生的, 当然老年人阴阳气俱衰, 就一般而论还是属自然生理衰老的现象。在病理情况下睡眠失常, 在辨证中据此理, 分析阴阳失调的病因病机, 而立方遣药。老年人则由于气血不足, 阴阳虚损, 气道涩滞, 卫气出入均很缓慢, 所以入睡困难而往往睡眠极为轻浅, 白天却神志不爽, 时时昏昏欲睡。这就是《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说的少壮之人“昼精, 而夜暝”; 老年人“昼不精, 夜不瞑”的道理。另外, 睡眠多少还和体质肥瘦阴阳偏颇有关。丰肥之人, 大多阳虚阴盛, 分肉致密, 气道不畅, 卫阳之气出入滞涩, 常留着阴分, 因此欲瞑而多卧; 瘦削之人, 多阳盛阴虚, 皮肤滑以缓, 肌肉解利, 卫阳之气出入豁达无阻, 留于阳分的时间也多, 因此少寐而多动。
  失眠的阴阳心理调节中医阴阳睡梦学说, 对睡眠障碍十分重视, “阴阳喜怒” ( 《素问·调经论》) , 睡寐之理, 本于阴阳。俞震《古今医案按·不寐》说: “盖心藏神, 肾藏精与志, 寐虽由心, 必赖肾之上交, 精以合神, 阴能抱阳, 水火既济, 自然熟寐。《内经》说到, 阳气满则阳跷盛, 不得入于阴, 阴虚, 故目不瞑。对于失眠者, 对于难入眠者, 如何诱导他们阳藏于阴而入眠呢? “慈山先生老老恒言云: 寐有操(阴) 、纵 (阳) 二法。操者如贯想头顶, 默数鼻息, 返观丹田之类, 使心有所着, 乃不纷驰, 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朕之区, 以可渐入朦胧之境。此诚慧心妙悟, 可补轩岐所不逮 ”。操纵两法是阴阳两个极端的诱导入眠的方法。纵法属阴, 收视返听, 断其杂想, 驾驭思维, 默数鼻息使之转移注意, 形成单调平静意境而入睡, 这样便于阳藏于阴, 成水火既济之局。纵法属阳, 为自由联想, 意念远驰, 这样一则可以从眼前纷乱的思绪, 波动的情绪和不安的心境中解脱出来, 二则远驰疲劳而欲眠, 这是阳极而阴, 达到另一个境界的诱导入睡的方法。
     经方调节失眠的范例吴瑭用阴阳睡梦说精采地分析经方调节失眠, “‘少阴温病, 真阴欲竭, 壮火复炽, 心中烦, 不得卧者, 黄连阿胶汤主之’。按前复脉法, 为邪少虚多之治, 其有阴既亏而实邪正盛。甘草即不合拍, 心中烦, 阳邪挟心, 阴独亢于上, 心体之阴, 无容留之地, 故烦杂无奈, 不得卧, 阳亢不入于阴, 阴虚不受阳纳, 虽欲卧得乎, 此证阴阳各自为道, 不相交互, 去死不远, 故以黄芩从黄连, 外泻壮火, 而内坚真阴。以芍药从黄阿胶, 内让真阴而外扦亢阳, 名黄连阿胶汤者, 取一刚以御外侮, 一柔以让内主之义也, 其交关变化”。 “神明不测之妙, 全在一鸡子黄, 前人训鸡子黄, 佥谓鸡子为巽木, 得心之母气色赤入心, 虚则补母而已, 说虽至当, 殆未尽其妙义。鸡子黄有地球之象, 为血肉有情, 生生不已, 乃奠安中焦之圣品, 有甘草之功能, 而灵于甘草, 其正中有孔, 故能上通心气, 下达肾气, 居中以达两头, 有莲子之妙用, 其性和平, 能使亢者不争, 弱者得振, 其气焦臭, 故上补心, 其味甘咸, 故下补肾” ( 《温病条辨·下焦篇》) 。“再释家有地水风火之喻, 此证大风一起, 荡然无余。鸡子黄镇定中焦, 通调上下, 合阿胶能防熄灭内风之震动, 然不知人身阴阳相抱之义, 必未能识仲景用鸡子黄之妙, 谨将人身阴阳生死寤寐图形, 开列于后。”吴瑭从阴阳水火论、形神整体观出发, 运用阴阳的理论解释睡梦原理, 与失眠调理, 方剂机理, 药物功效等紧密地联系临床实践。

0
道音文化
道音文化官网的主编

猜你喜欢

  • 道医相融:道教药食养生文化撮议
  • 论《老子想尔注》中的养生思想
  • 道养万物 生生不息 ——道教养生文化漫谈
  • 道教养生学略论
  • 宋以前的岭南道教医学

推荐阅读

河北省道教协会举办教职人员培训班 推进全面从严治教走深走实
3周前
山西省道教协会召开会长(扩大)会议
2月前
广西桂平市道教协会召开2025年“民族团结进步 宣传月”学习交流座谈会
3周前
福州市道教协会召开会长(扩大)会暨2024年年度述职会议
3周前
湖南省安化县道教协会组织开展政策法规学习
2月前
Copyright © 2009-2025 道音文化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浙(2022)0000881 浙公网安备33032402002320号 浙ICP备19052630号
友情链接: 国家宗教事务局 中国道教协会 北京市道教协会 陕西省道教协会 湖南省道教协会 江苏省道教协会 福建省道教协会 上海城隍庙 天然道观 邵阳玉清宫 西安八仙宫
  • 首页
  • 道教热点
  • 专题活动
  • 宗教政策
  • 道医养生
  • 道学经典
  • 道教书画
  • 道教人物
  • 道教仪范
  • 道教图片
  • 道教文化
  • 道教音乐
  • 站内动态
  •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返回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