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来通道长,字自明,道号纯诚,号自明道人,四川夔州府奉节县人,龙门派第十三代门人。生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年(1702)正月十七日午时,二十一岁时拜师李阳修道长,看到都江堰二王庙庙宇倒塌,呈现出一片破败气象,决心修复庙宇。
王来通担任二王庙道观住持后,谨遵祖师教训,整饰庙规,培修宫路,布衣蔬食,殚精竭虑,扩大庙产。他广植林木,又布施药物,关心水利,积极弘扬道教教义,开拓了二王庙的道教事业。
二王庙是专门祭祀李冰及二郎神的神祠,但经过明末战乱后,逐渐颓坏,庙宇与二王功德不配。王来通便发下宏愿,要重新修缮庙宇,再塑金身,以感谢二王护佑成都人民的巨大功德。
清朝雍正年间,正是插秧时节,却已经连续三个月没有下雨了,当时担任四川总督的黄延桂为民请命,来到二王庙祈雨,王来通亲自主持求雨法事。据历史记载,这场法事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祈事毕,堰水随至,百派分流,灌畦溉眕,一时电趋雷击,一雨三日,既优既渥,膏禾泽麦,民乃悦怿”。在法事取得成功后,王来通趁机向黄廷桂提出扩建庙宇。黄廷桂视察二王庙一圈后,发现二王庙虽然是祭祀两位神王,却远远没有达到规格,而且二王庙很多地方已经年久失修,实在和二王庙作为祭祀二王的大庙身份不太符合。黄廷桂便叫来下属官员,和他们一起商量修缮事宜。在黄廷桂的督促下,工程进度非常快,正殿和东西廊殿很快便修茸一新,大殿前又立起了一座牌坊,在大殿的左右,又建了一座碑亭。工程完工后,黄廷桂专程来到二王庙,对李冰父子进行隆重的祭祀。雍正九年至乾隆三年,在官吏的资助以及各方善男信女的大力捐助下,经过九年的不懈努力,建成了前后大殿、戏楼、娘娘大殿、山门、牌坊、两廊等六十余间殿堂。
公元1738年,即清乾隆三年,朱介圭担任茂州地方长官,有一次出差路过二王庙,准备瞻仰一下神迹,王来通陪同参观。参观完毕,献上香茶,王来通对朱介圭说道:“凡天下人做一件事,一定有出头主事的人,然后有辅助他的人,像都江堰工程的开凿,是福泽后代子孙的大功德。在这个工程里,就是以李冰为主导,二郎为辅助,但他们父子俩的功绩是一样的,所以供奉他们的规格应该也是一样的。但是现在供奉他们的殿堂,却是前面的殿堂新,后面的殿堂破旧,实在是不合适。如果我能募集到修缮的经费,一定要将后殿重新修缮。”朱介圭听完这段话后,不禁感慨连连,对王来通的志向赞赏不已。王来通不辞辛苦,四方募化,终于筹集到资金,修葺后殿,旧貌换新颜。他还修建了庙前东楼、横骑入口石梯通道。等到朱介圭担任成都水利同知(主管水利),再来到二王庙,发现后殿已经焕然一新,和前殿交相辉映,气势巍峨,威严壮观。
在修建二王庙的过程中,王来通深感募化的艰辛,他发下誓愿,决定用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维护二王庙的运行。修建庙宇的两个首要问题是资金和木材,通过开山种树既可以保证修庙所需的木材,也可以将多出来的木材出售,换得修葺所需的经费。王来通说干就干,自公元1734年,即清雍正十二年开始,他到处寻找杉树苗,在庙外的空地上种植。他发下誓愿,每年要栽一千棵树。他每年开山种树,风雨无阻。三十多年过去了,二王庙周围种植的杉树有八万四千多棵,白蜡树也有六万四千多棵。他还在二王庙周围,种了一千六百棵胡桃树,每年结果换成钱,用来支付将来修建庙宇的工钱。三十年来,王来通殚精竭虑,亲力亲为,使二王庙旁的山上都披上了一层绿装。
为了保证所种树木的存活率,避免因为无人养护和天灾人祸而导致树木死亡,王来通修建了住房,设置树木管理人员。他拿出庙里的香火钱,购买了水田,提供给管理人员,作为他们生活费用的来源。他还在二王庙的后山广修庙庵,分三处设有清源、广德、崇德三座庵,作为管理人员的居住地。这些措施有力地保障了栽种树木的存活率,也使得王来通的修庙大计能够持续进行。
晚年时,王来通为了防止后人擅动庙产、假公济私,他立下碑文规定:以后庙宇修建永不募化;后任住持不可无功受禄,假公济私,任意砍伐杉树;日后维修庙宇时,可以用之前栽下的杉树作为殿堂的栋梁;并且在砍树时,必须先做好预算,修庙需要用多少木材,工钱需要多少,修缮费用需要多少,一切算好后,决定砍伐多少树木。他感慨道,若一根杉木卖银二三十两,百根即可卖银二三千两,杉树二百即可卖银五六千两,则何殿不可补,何庙不可修,又何须去募化十方。
由于蜀地湿热,加上王来通长期劳动在一线,他年轻时便得了风湿病,后来遇到一位高人,传给他一味“万应膏”的药方,他用后很快见效,疼痛也消失了。他推己及人,结合自身的实践,大量制作这种膏药,免费向四方民众施送。一时间,二王庙变得热闹起来。王来通除施膏药外,还施一种他自己制作的眼药。每逢修桥补路等有益于民生的善事,二王庙总是身先士卒,每年都要支出白银百余两。
王来通非常关心地方水利。灌县玉堂场到太平场一带都是旱地,没有水源灌溉,王来通便会同王天顺、艾文星、刘玉相、张全信等发起新修横山的长同堰,造福地方。他们仔细勘查,考察地形,仿照李冰开辟离堆,在横山寺开山凿石,经过三年努力,修通了从沙沟河到玉堂场一带二十多里的长同堰,灌溉面积达到三万多亩。
王来通立志要把都江堰的经验推广到九州万国,为民造福,他住持刊印了《灌江备考》、《灌江定考》、《汇集实录》,这是现存关于都江堰治水经验的专书。他所编撰的<灌江备考>在公元1743年刊刻成书,里面收集了古代关于离堆、石犀、二江等相关资料,并整理了李冰父子历代封号和灵异记载。他还把明清两代四川水利官员关于都江堰的奏折收录了进去。
王来通还邀请当时知名人士,编成《灌江定考》一书。该书收录了当时重刻的六字碑及碑记,还有《天时地利堰务说》、《活套鱼嘴》等相关诗文著作。《灌江定考》较《灌江备考》内容更加翔实,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都江堰历史资料。王来通六十岁时,将他最新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整理补充,增加了二王灵异记载、历朝官方对李冰及二郎神的祭文、二王庙本庙事物的碑记等,合编成《汇集实录》。
二王庙在岷江之滨,王来通作为二王庙的住持,除了弘扬道法以外,他还很关注都江堰,经常查看水情,调查都江堰用水需求以及维修管理的问题。他把都江堰历代治水的经验总结成《拟做鱼嘴法》、《做鱼嘴活套法》等著作,为后人了解都江堰治水留下了丰富的史实和翔实的数据。
公元1773年,即清乾隆三十八年,王来通年事已高,见自己收的徒弟不堪住持二王庙重任,便通过当时水利厅贾廷彦和灌县知县孙天宁作证,委托城隍庙当家张来翕继任住持。公元1779年,即清乾隆四十四年九月初一日卯时,王来通于二王庙羽化,寿终七十八岁。孙天宁为他主持了祭帐仪式,并作挽诗:“未践青城约,旋惊鹤梦幽。几年培善果,一旦毕灵修。药室芝还茂,杉山木已秋。方平仙去后,何处觅丹邱。”王来通为了二王庙大局,任贤选能的风范,值得后人赞扬。
二王庙的历代住持,继承了王来通勤劳朴实、济世度人的道德风范,把历代先贤修建都江堰的治水经验,铭刻在庙里的石碑和墙壁上,为后人了解和研究都江堰留下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道教之音 兴舜 根据《玉垒仙都·二王庙》中<自明道人 纯诚可嘉>整理)